趣味心理学|10个隐藏在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

发布日期: [2024/9/30] 点击数:467

 

  01、野马结局——小事扩大化

  在非洲草原上,有一种吸血蝙蝠吸取野马的血为食,不少野马被它生生折磨死。然而蝙蝠吸的血量极少,远不致死,这些野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,它们剧烈的情绪反应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。因一些细微小事而造成情绪的巨大波动,就容易造成像这群野马一样伤害自己的结局。管理情绪是管理人生的开始。当发现事情不如意时,我们要想明白到底为什么生气和焦虑,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。

 

  02、投射效应——以己度人

  在人际认知过程中,人们常常把自己的个性、好恶、想法、情绪这些心理特点,像个投影仪似的,直接投射到别人身上,认为别人也有同样的感受和认知,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别人、要求别人。投射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认知障碍。大家回想一下就会发现,在感情、工作等人际交往的过程中,是否经常因为对方和自己想的不一样,就产生不开心的情绪?这样的后果就是,无法客观、公正的认识他人和自己。所以我们要学会克服错误的心理投射,尊重和接纳别人的不同。


  03、聚光灯效应——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
  又称焦点效应,指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。常表现为普遍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,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。大家经常会对自己犯的错耿耿于怀,认为会一直被别人嘲笑,但其实别人也只会关注自身,而不太记得别人的事情。「聚光灯效应」只存在于你的头脑中,而非真实情况的反映。了解这一点就会让你在公共场所更加舒适和放松,拥有更多做自己的自由。

  04、瓦达伦效应——越在意,越失去
  瓦达伦效应得名于钢索表演家瓦达伦,他以高危表演为生,从没有失手过。但在他最后一次告别演出上,却掉下钢索而亡。因为他在出场前就不断的说,这次演出很重要,不能失败。瓦伦达太想成功了,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。瓦伦达效应就是指人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,患得患失的一种心态。太在乎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,过大的心理负担反而容易使结果适得其反,心态越放松,就越容易做得好。

  05、选择悖论效应——想的越少越幸福
  选择越多,就越不可能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。因为我们总会怀疑,其他选择会不会更好。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很多选择,经常陷入这种无休止的纠结和痛苦当中。越是要求完美、苛求自己,越得不到快乐和满足。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,就是给自己更少的选择。心理学家建议:专注于让你快乐的事情,做让你的生活有意义的事情,而不要纠结于无意义的选择。
 
  06、酝酿效应——走出牛角尖
  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,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,往往会由于某种机遇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的现象。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,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,去和朋友散步、喝茶,或许答案就会“得来全不费功夫”。

  07、阿伦森效应——得到总比失去好
  指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、奖励、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,而不喜欢不断减少的人或物。所以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,应该注意对他人褒贬的方式,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,造成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的逆转。这也警示我们不要过分在乎第一印象,总是在刚认识的人面前过分表演,如果大家已经习惯了对自己的“高期待、高标准”之后,偶尔的小偷懒也会变得严重起来,甚至让人觉得自己不诚实。
 
  08、登门槛效应——一步一步达成目标
 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,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,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,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,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。就好像登门槛时一级一级向上走,最后顺利地迈过高处的门槛。所以我们要让他人接受很难的要求时,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一点的要求,这样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。同时,我们也要注意看住自己的??“门槛??”,该拒绝的时候一定要拒绝。比如碰到借钱的情况,金额从小到大越借越多,我们就容易陷入登门槛效应不好脱身,慢慢答应其更多的要求。
 
  09、拆屋效应——人们惯于接受折中
  鲁迅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写道:“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、折中的,譬如你说,这屋子太暗,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,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。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,他们就会来调和,愿意开天窗了。”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,接着提出较小、较少的要求,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“拆屋效应”。这种心理效应与登门槛效应相比,更适合于谈判、砍价、博弈这种场景。
 
 10、皮格马利翁效应——所愿即所得
  你期望什么,你就会得到什么,这并非空穴来风。强烈的心理暗示,可以促使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发生同向改变,进而使该期望得以实现。很多当下所得其实是过去的“未来期待”产生的结果。所以请相信希望的力量,生活就会按照你所期望的变得越来越好。
 
私立华联会计系
ICP备案序号:粤ICP备05008887号 私立华联学院-网络中心提供技术支持
@心理健康咨询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