渴望母爱的女孩

发布日期: [2024/11/18] 点击数:313

  个案基本情况

  来访者小Q,女,汉族,20岁,现为某211高校大三在校学生,小Q面容清秀,较瘦,长发扎马尾,着装干净得体,举止礼貌,表达清晰,逻辑较连贯。自述跟朋友无法深交,深感孤独,怀疑自己有社交障碍,希望能得到帮助。来访者无心理咨询求助经历,无精神科治疗经历。

  量表评估
  小Q入学后,参加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的新生心理普测,综合分析测评结果,可以看出小Q有较强的抑郁和焦虑方面的症状,人际交往困难,但没有迹象表明小Q有心境或焦虑障碍。
  咨询评估
  小Q主动求助,改变的愿望较强,体验到适度的内疚感,清晰描述自己的感受,有较强的学习能力,会主动查阅书籍寻求困扰的解决。综合考虑,小Q较适合做精神动力性咨询。
  小Q人际关系困扰与她早年形成的不安全型的依恋有很大相关:
  (1)“失去母亲的爱”
  一岁多父母留下小Q外出打工,两三年才回来一次,内心对父母爱的渴望得不到满足,“被忽视”的感觉让小Q情感上非常抑郁。
父母分居后,母亲不再看望小Q,这让小Q觉得她被“抛弃”了。每次假期与母亲短暂相聚就意味着长久的分离,母女关系不连续,不稳定。
  (2)“我不好”与“这个世界不安全”感觉的形成
  父母常争吵打架使小Q认为自己是父母生活不愉快的原因。常感孤独和恐惧,让她无法发展出基本的信任和安全型依恋。小时候常被欺负让小Q认为这个世界是危险的、不安全的,让她敏感内向努。
  (3)“贫穷与羞耻感”
  贫穷的家境让小Q常感羞耻和低自尊。压抑对母爱的渴望,用要生活费这种自感屈辱的方式保持与母亲的关系,强化了她的抑郁。
  获得母爱和认可是小Q潜意识里强烈的需求,但从小“被忽视,被抛弃、被欺负”的恐惧深藏心底,让她安全感和信任感严重缺失,从而形成回避型的依恋模式,不能很好的发展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。
  防御机制
  可以看出,小Q的防御机制主要以升华、理智化、隔离、反向形成、投射等防御机制为主。
  辅导目标
  经讨论,将小Q改善人际关系定为短期目标。将探讨她与母亲的关系对她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作为长期目标。小Q表示同意。
  辅导策略
  小Q具备较好的心理觉察能力,有完好的是非观念,内疚管理也恰到好处。从她的防御机制看出她能接受以揭露(自由联想、面质、澄清、解释)为主的心理动力学治疗,她的人际关系问题似乎是来源于她对母亲的矛盾情感,她自己无法通畅的表达这点,可以通过解释、命名来帮助她更多了解存在于意识之外的情感。小Q经历了母爱的缺失,父亲的丧失,让她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信任,应给予积极的支持(倾听、关怀、共情)。在此基础上,进行一定的心理教育和指导,提升其承受和管理情感的能力,实现改善人际关系的目标。
理论依据
  人际关系困难是小Q的诉求,心理动力学的许多治疗原理都可以来指导本案例的咨询工作,如:使无意识意识化、支持薄弱的自我功能、治疗可以使心理和情绪的发展再现生机,即发展出思考自身和调控自尊的新方式,发展出与他人交往的新方式,发展出更灵活、更具适应性的应对机制。
  辅导设置
  咨询会谈每周固定时间段一次,一次60分钟,咨询地点在学校心理咨询室,共咨询36次。期间接受过两次督导。
  咨询过程
  (1)第一阶段(1-5次)初始访谈阶段。咨询主要以收集资料为主,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,一起探讨咨询目标,进行自由联想,并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理解其症状与困惑。
  (2)第二阶段(6-23次)深入探讨阶段。与来访者一起去发现自己内心对母爱的渴望,觉察自己不成熟的人际关系模式,帮助来访者自我觉察和探索,更好的接纳自己和周围的同学,尝试体验新的适应性人际互动模式。
  (3)第三阶段(24—36)咨询巩固和结束阶段。母亲的改变,给小Q带来了自体的强健和发展,治疗逐渐进入结束阶段。通过一起回顾咨询以来的工作,让小Q了解治疗终止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一个完整的告别并处理分离焦虑,与小Q一起体验分离带来的成长。
   咨询效果评估
  这是一个表面上焦虑、但实际上内心深处非常抑郁的来访者,希望通过咨询能够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,经过36次的咨询,小Q身上发生了一些改变:(1)通过咨询师在咨询室内给予足够的积极关注,小Q逐渐从只关心自己内在世界到开始打开心扉,更接纳自己,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的评价。(2)母女间有效的沟通使她们彼此更多的接纳和理解,关系有了新的进展。(3)很好的领悟和觉察能力也帮助小Q认识到很多问题源自于自己应对这个世界的模式问题,并不断重复,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,小Q逐渐开始去坦诚面对周围的人和事,感受善与爱,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增强,也让她一定程度上发展出新的,较为良好的人际关系,抑郁的情绪得到了缓解,遇到困惑自己会做反思,而不是一味的沉浸在情绪里,承受和管理情感的能力也有了提高。
  参考文献:[1]张天布.冲突背后的冲突:解读我们内心的俄狄浦斯三角[M].广州:广州旅游出版社,2020:93-94[2]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.梦的解析[M].孙名之,顾凯花,冯华英,译.北京:国际文化出版公司。2011:93-94.[3]DavidE,scharr.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:在精神分析中找到自己[M].张荣华,等译.北京:中国轻工业出版社,2011:93-94.[4]美国精神医学学会.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(第五版)[M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5.[5]岳晓东.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[M].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5.[6]whie MT,WeinerMB.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[M]。吉莉,译.北京:中国轻工业出版社,2013.[7]科胡特.自体的重建[M].许豪冲,译.北京:世界图书出版公司, 2013.[8]CahanissDl.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[M].孙玲,等译.北京:中国轻工业出版社,2015.9]Elzer M,施琪嘉,精神分析有关整个生命周期成长的理论--精神动力学理解及治疗的基础[J.TheChinese-German Joumal of Clinical 0ncology,1999(5):22-27
 
私立华联会计系
ICP备案序号:粤ICP备05008887号 私立华联学院-网络中心提供技术支持
@心理健康咨询中心